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貴州|廣東|廣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龍江|江蘇|江西|吉林|遼寧|內蒙古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新疆|兵團|云南|浙江

首頁 > 文化旅游

西安考古發(fā)現11座糧倉 屬唐朝太倉遺址
2024年11月11日 09:48 中國新聞網

  中新網西安11月8日電(記者 阿琳娜)記者8日從陜西文物部門獲悉,考古人員在西安大白楊唐代糧倉遺址最新考古發(fā)現了11座糧倉。此處為唐朝太倉所在地,太倉是都城儲糧的大倉,曾為長安城百萬人口供應糧食。

  大白楊唐代糧倉遺址位于西安市原大白楊村,地處唐長安城北禁苑之內、漢長安城東南。2012年,此地發(fā)現糧倉遺跡,考古人員進行了搶救性發(fā)掘,根據以往文獻記載、出土遺物及地形地貌關系等,判斷此處為唐朝太倉所在地。

  為配合基本建設,2023年考古人員對這一范圍內梨園路以南、天朗大興郡蔚藍君城以北、大白楊路以西、大興家苑以東區(qū)域進行考古,共清理漢代墓葬80座、溝1條,唐代糧倉11座,明清井2座。

  唐代糧倉為本次發(fā)掘最重要的發(fā)現,南北成排,東西成列,有部分打破漢代墓葬。糧倉上部已被破壞,形制不詳,現存部分開口平面均呈圓形,倉壁呈斜坡狀,整體為口大底小的缸形。下部壁面垮塌,原始壁面殘留較少,部分糧倉壁面存在烘烤現象,壁面及底部發(fā)現大片黑灰及白灰色土,應為木板腐朽而成的板灰。糧倉內填土為一次性回填,較純凈,黃褐色,土質較硬,內未見包含物。

  專家介紹,結合以往發(fā)掘的糧倉推斷,本次發(fā)掘的糧倉的修筑方式為首先從地面向下挖口大底小的缸形窖倉;隨后將底部修理平整,人工夯打結實,烘烤周壁后在側面及底面鋪設木板;最后鋪席儲糧。糧倉內未見明顯糧食殘留,對底部遺存進行植硅體分析,發(fā)現糧倉底部大多殘存有植硅體,主要種類有水稻扇形、蘆葦扇形、垂直排列啞鈴型和并排啞鈴型,說明可能存儲過水稻或者粟黍。

  本次發(fā)掘的糧倉與2012年發(fā)現的同為唐代,且位于其東350米處,距離較近,糧倉形制與其相同、修筑方式相近,因此兩者應屬同一遺址范圍內,性質上同屬唐朝太倉遺址。

  據介紹,唐朝的糧倉主要有正倉、太倉、轉運倉、軍倉、常平倉和義倉六種,其中太倉是都城儲糧的大倉,向長安城百萬人口供應糧食,意義十分重要。

  專家表示,結合以往發(fā)掘發(fā)現資料,可推斷太倉應不僅包含以大白楊糧倉為主體的倉儲區(qū),還包括大白楊漕河碼頭及周邊區(qū)域的納糧區(qū),以及一定范圍的量覆、揚擲谷物的場區(qū)。太倉倉儲區(qū)應整體位于龍首原之上,其東邊界應在本次發(fā)掘區(qū)與大白楊漢代墓地之間。(完)

責任編輯:王雨蜻

友情鏈接: 中國政府網 陜西省人民政府 陜西省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網 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 央廣網 群眾新聞網 西部網 西安日報 華商網 西西新聞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