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盡量避免張志杰的悲劇發(fā)生?
預防運動猝死,健康教育先行
本報記者 王笑笑
日前,17歲中國羽毛球新秀張志杰在印尼日惹舉行的亞青賽賽場上心臟驟停,不幸離世,其情況符合運動性猝死的表現(xiàn)。昨天,首屆北京市學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、北京建筑大學醫(yī)務室副主任醫(yī)師張復兵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,對此扼腕痛心。他表示,無論對于運動員還是普通人,想要避免類似悲劇的發(fā)生,大力開展健康教育意義重大。
身為國手,也可能面臨風險
在很多人看來,專業(yè)運動員身體素質上佳,不存在猝死風險。對此張復兵表示,即便國手也可能有潛在的心臟問題。對于青年人來說,肥厚型心肌病、先天性冠狀動脈畸形、特發(fā)性左心室肥厚等,都可能成為誘發(fā)運動性猝死的潛在疾病。
近年來,羽毛球愛好者運動時心臟驟停的情況時有發(fā)生。張復兵認為,之所以競技體育賽場上類似情況“十幾年見一例”,只是因為羽毛球愛好者基數(shù)龐大,而高水平運動員人數(shù)較少,“從概率上來說沒有顯著不同!
張復兵表示,任何競技體育項目都是在挑戰(zhàn)極限,也就面臨著高強度運動帶來的健康風險。在此背景下,除給予專業(yè)運動員更多關愛和保障外,運動員初期選拔的方式也應更科學、細化,“例如在小選手入行時,詳細詢問、調查其家族有無遺傳性心臟病史。再如除常規(guī)心電圖外,增加超聲心動圖等檢查,甚至進行運動試驗,以評估是否適合從事競技運動。”
而針對運動場上可能發(fā)生的意外,相關部門和組織方也應做好萬全準備,包括急救設施和專業(yè)急救人員的配備,以及開展相關人員培訓等。
及時識別,是生存鏈第一環(huán)
2022年10月的一個下午,北京某高校足球場上,一名正在踢球的新生在沒有與他人身體接觸的情況下突然倒地。球場上剛好有兩名學生,年初時曾作為冬奧志愿者接受過急救培訓。兩人當機立斷,對倒地同學展開急救,最終挽救了該新生的生命。
此事令張復兵倍感欣慰,同時更覺推廣急救培訓意義重大。
根據(jù)統(tǒng)計,我國醫(yī)院外發(fā)生心臟驟停的存活率只有1%左右。“大家常說的‘黃金4分鐘’非常重要。它的意思是,在現(xiàn)場一旦判斷患者發(fā)生了心搏驟停,必須盡早開始進行心肺復蘇,盡早使用AED(自動體外除顫器),才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。除顫每延誤1分鐘,搶救成功率將降低7%至10%!
張復兵表示,醫(yī)院外心臟驟停成功搶救的“生存鏈”包含六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首先是盡早識別、求救,其次是盡早進行心肺復蘇,第三是盡早使用AED進行電除顫。第四是盡早獲得高級生命支持,即專業(yè)技術人員到位施救。病人的心跳和呼吸恢復后,再住院接受多學科的綜合救治。最后一環(huán),即病人康復出院。
及時識別心臟驟停,是生存鏈的第一環(huán),也是心臟驟停搶救成功的關鍵一環(huán)。張復兵強調,醫(yī)院外的心臟驟?赡艹霈F(xiàn)多種癥狀,但第一目擊者僅需識別兩個癥狀即可判定:“第一是意識突然喪失?梢暂p輕拍打病人的雙肩,對其耳朵大聲呼喊,沒有反應就提示已經(jīng)意識喪失。第二是觀察判斷是否有呼吸。目擊者可以俯身將耳朵放在病人的口鼻部,用10秒鐘時間聽是否有呼吸聲、看胸腹部是否有起伏、感覺是否有氣流沖擊自己的顏面部。此時不規(guī)則呼吸和嘆息樣呼吸,都可視為已無呼吸。一旦符合上述兩個表現(xiàn),就應立即判定為心臟驟停,盡早呼救、進行心臟按壓和人工呼吸,并第一時間使用AED!
切莫不敢動,但要動得科學
張志杰不幸離世后,網(wǎng)上有人稱“不敢打羽毛球了”,甚至有人發(fā)問“不運動是不是就不會猝死”。對此張復兵表示,不必因擔心猝死而不運動,但要科學鍛煉,增強風險意識。
對于普通民眾進行體育鍛煉,張復兵有三個建議。首先便是合理飲食、科學健身,養(yǎng)成健康的生活方式,才能提高身體素質,減少患病風險。第二是量力而行,根據(jù)自己的年齡、身體狀況等,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和強度,尤其不要過量運動。第三點是尊重“自然”,選擇良好的運動環(huán)境,如溫度、濕度、空氣質量等,不要在嚴寒酷暑、空氣污染的情況下進行鍛煉,降低運動風險。
同時,張復兵也坦言,凡事都存在偶然性,且運動時心臟驟?赡軟]有任何預兆,“比如一時出汗過多,沒有及時補充電解質,就可能誘發(fā)惡性心律失常!币虼耍_展急救培訓和健康教育,提升全民健康素養(yǎng)任重道遠。據(jù)他介紹,教育部已在此前兩年公布了千余所全國急救教育試點學校,北京市教委也在去年11月成立了市學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,“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和包括北京市紅十字會、區(qū)紅十字會在內的全國各級紅十字會,都在堅持開展針對民眾的急救培訓,希望當意外發(fā)生時,更多第一目擊者能夠在‘黃金4分鐘’內做出積極有效的救治,避免悲劇發(fā)生!(北京日報)
責任編輯:王雨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