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貴州|廣東|廣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龍江|江蘇|江西|吉林|遼寧|內蒙古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新疆|兵團|云南|浙江

首頁 > 文化旅游

東西問·兩岸“名”跡|尋訪兩岸名人于右任陜西三原故居
2023年12月01日 09:59 中國新聞網

  編者按:

  海峽兩岸散落著眾多文化名家的故居、墓園、紀念館等,承載著兩岸許多共同記憶!皷|西問”今起推出“兩岸‘名’跡”特別策劃,在建設中華民族現(xiàn)代文明的當下,通過尋訪兩岸文化名人蹤跡、講述學者大家故事,以期共同追溯文脈傳承,共促文化發(fā)展。敬請垂注。

  中新社西安11月30日電 題:尋訪兩岸名人于右任陜西三原故居

  作者 楊英琦

  “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故鄉(xiāng);故鄉(xiāng)不可見兮,永不能忘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,望我大陸;大陸不可見兮,只有痛哭……”已故兩岸名人于右任晚年絕筆言之殷殷,哀傳兩岸。數十年來,這份牽動著世人心緒的鄉(xiāng)愁,就濃縮在陜西三原斗口巷的一座庭院中。

于右任故居入口。楊英琦 攝
于右任故居入口。楊英琦 攝

  近日,中新社記者走進陜西省三原縣于右任故居,尋訪這份沉重鄉(xiāng)愁的源頭。

  巷子中別無修飾的小門,門頭上盛開著繁茂的凌霄花,一墻之隔的校園里傳來喧鬧聲……要不是村民提醒,站在于右任故居門前竟不能一眼發(fā)現(xiàn)入口。

  穿過一小段狹窄通道,佇立著于右任雕像的小院出現(xiàn)在眼前。一色古樸的青色磚瓦中,房檐上、墻縫間、院子前后昂然生長的綠植證實了這座民居雖然老舊,卻仍有不可磨滅的生命力。

故居內于右任雕像。楊英琦 攝
故居內于右任雕像。楊英琦 攝

  此間故居是于右任16歲時其父用多年積蓄所購置,為了于右任“放聲讀書較自由也”。原占地約兩千平方米,但目前僅恢復了約七百平方米的兩個小院。

  “堂后枯槐更著花,堂前風靜樹陰斜。三間老屋今猶昔,愧對流亡說破家。這是我前年歸省三原西關斗口巷老屋的詩!痹凇段业那嗄陼r期》自述開篇,于右任溫情回憶:“當我回去的時候,我那破舊的宅子里,留下的幾間老屋,看去都像親人一般,這是何等可以感慨的事。”

故居院內一景。楊英琦 攝
故居院內一景。楊英琦 攝

  兩個小院之一,便是令于右任難以忘懷的“三間老屋一株槐”。不過方寸之地,卻難掩時間的痕跡。院中槐樹有三人合圍之粗,幾乎蔭蔽整個小院。于右任故居文物管理所所長馬昶告訴中新社記者,老槐樹距今約有六百多年歷史,種在于家購置宅院之前,是槐樹同這老屋一起陪伴了于右任的青少年時期。

“三間老屋”與參天古槐。楊英琦 攝
“三間老屋”與參天古槐。楊英琦 攝

  “據于老先生的侄媳回憶,在于老先生1949年去臺灣后,這顆老槐樹就不甚茂盛了。”彼時,老槐樹雖不茂盛,卻頑強地活著。馬昶說,1999年于右任故居文物管理所成立時,有一根樹干已經枯死,經過加固養(yǎng)護,才得以重煥生機!斑@棵老槐樹好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者,陪我一同守護著關中于氏的百年興衰!

  如今,“三間老屋”重現(xiàn)了于右任青年時期臥室與書房的擺設。步入屋內,土炕、衣柜、椅子、書桌一覽無余,別無他物。一如其在臺灣過世后留下的遺產,僅“日記、信札與若干賬單”。從早慧中舉的“西北奇才”到一字千金的“千古草圣”,從國民軍聯(lián)軍駐陜總司令到“監(jiān)察院長”,于右任跌宕一生,多重境遇轉變,清廉卻是他不變的底色。

  “清夷天下望,博大圣人心”,于右任秘書胡恒為故居題寫的對聯(lián)懸掛在臥室墻面。在另一間廂房,一支于右任生前使用過的毛筆,也經胡恒輾轉送至此地珍藏。

于右任臥室復原場景 。楊英琦 攝
于右任臥室復原場景 。楊英琦 攝

  “這支筆我用的很久了,它應該歇息了。”這是于右任向胡恒贈筆時說的話,胡恒又將這句留言“傳”給了遠在陜西的于右任故居。當得知三原故居的修復落成,胡恒激動不已,為其題字并捐贈了這支自己珍藏多年的毛筆;蛟S在他眼中,這支毛筆最終“歇息”在三原,便好似圓了于老先生落葉歸根的愿望。

  另一座小院是于右任伯母房太夫人曾居住的廂房,現(xiàn)開設為展廳,用于介紹于右任生平事跡與房伯母臥室復原陳列展示。故居自1999年修建,僅復原了于右任生活擺設和少部分陳列,馬昶接任后逐一添置了更多素材,力求通過一方庭院向游人還原于右任的生平成就與生活細節(jié)。

房伯母伴讀復原場景。楊英琦 攝
房伯母伴讀復原場景。楊英琦 攝

  馬昶并非陜西人,來到于右任故居工作前甚至不太了解這座老屋的主人。但交口稱贊的鄰里鄉(xiāng)親、簡樸滄桑的一磚一瓦、拓印在庭院側墻的書法詩文,使他愈加了解和感受到于右任的人格魅力。

 于右任書房復原場景。楊英琦 攝
于右任書房復原場景。楊英琦 攝

  “十年來,探訪故居的人來自天南海北,其中有許多人來自臺灣。他們在臺灣看過于右任的生活痕跡后,便會想來這里再看看!瘪R昶說,故居現(xiàn)存面積不大,游客最長駐足在庭院中滿墻的書法拓片前。赤誠的詩詞、偃仰的筆鋒,故居主人的生前風采力透紙筆,躍然“字”上。

故居內墻壁上展示的于右任書法作品。楊英琦 攝
故居內墻壁上展示的于右任書法作品。楊英琦 攝

  于右任書法造詣極高,卓然成家。其筆墨線條剛柔互濟,章法跌宕有致,筆斷意連、率性灑脫之感撲面而來,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。他曾提出“易識、易寫、準確、美麗”的原則,創(chuàng)制“標準草書”,在現(xiàn)代書法界掀起巨浪。“朝臨石門銘,暮寫二十品。辛苦集為聯(lián),夜夜淚濕枕”,于右任將家國憂思凝于筆端,以書法為出口,其中心血,豈止一詩可以概括。

  “書者,如也。如其學,如其才,如其志,總之曰如其人而已!笨v觀于右任的一生,正如此!叭g老屋一古槐,落落乾坤大布衣”——好友柳亞子對于右任的評價,也成為世人共識。

  1962年,于右任在日記中寫道:“我百年后,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樹木多的高處,山要高者,樹要大者,可以時時望大陸!

 于右任。陜西省三原縣于右任故居供圖
于右任。陜西省三原縣于右任故居供圖

  1964年,于右任在臺灣逝世。依照生前愿望,他被安葬在高山之上,其墓園前門石牌坊上題有“日月其心”四字。從此處遠眺,中原河山隱約在望,于右任“時時望大陸”的心愿終于了卻。(完)

責任編輯:王雨蜻

友情鏈接: 中國政府網 陜西省人民政府 陜西省委統(tǒng)戰(zhàn)部 西安市人民政府 人民網 新華網 中央電視臺 央廣網 群眾新聞網 西部網 西安日報 華商網 西西新聞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